—转自重庆第1眼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我市,今年夏粮获丰收,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增长”。立秋后,水稻也陆续进入收割季。随着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的丰收画卷格外壮美。

在海拔800多米的云阳县洞鹿乡,10万亩高山水稻迎来丰收。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田块打造成集中连片的稻田,大幅提升了宜机化水平。金黄的稻田里,多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

在潼南区崇龛镇柿花村的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连片稻田满目金黄。近年来,潼南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选用品香优美珍、甬优4949等高产优质品种,推广暗化催芽、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等高产栽培技术,并创新实施侧深施肥、“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节本增效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该片区还实行“稻油轮作”模式,实现“一田两用”,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与经济效益。

据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我市秋粮收获已超过八成,全年粮食丰收在望,单产更有望创历史新高。重庆山地丘陵占比九成多,如何让粮田变良田,重庆有何举措?首先,筑牢“耕”基。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把山地间的“巴掌田”改造为“整片田”,让“望天田”变成适宜农机下地、高效作业的高产田,这项行动,有望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夯基筑垒的同时,我市还探索生产关系的创新,让种田“钱”景可期。

秋收时节,铜梁区太平镇太平村的金黄稻田里,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来回作业。今年,村里有180亩地采用了无地租“三方共耕”模式,预计总产量超90吨。收割后,水稻销售总收入将按照比例进行分红。

在我市,“三方共耕” 模式在多个产粮区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三方共耕”,是指供销社、村集体、农户三方共同持股,依照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的一种耕作模式。也就是说,种粮直补由农户享受,相关农业补贴作为风险基金存于村集体。水稻收割后,由合作企业统一售卖,再按比例分红。通过要素聚集、收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大大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今年,我市制定了详细的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整建制县建设工作方案,瞄准水稻、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甘薯等粮油作物,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在技术路径上,我市还针对不同作物特点制定了精细化方案:水稻重点推广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兼顾的品种;玉米重点推广耐密植、抗倒伏的品种;油菜则推广“双高双低”优良品种,通过科技赋能,助农促增收。

在这个秋收季,我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成果格外亮眼,多项单产数据创新高。
在开州区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核心示范片,玉米亩产达到798.5公斤,一举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
在永川、梁平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水稻亩均产量分别达到842.44公斤、830.9公斤,在大面积生产中双双突破800公斤;

在开州、酉阳、巴南等地,大豆净作亩产纷纷超200公斤,最高达到275公斤,相较于全市目前150公斤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
通过向科技要效益,今年全市夏粮实现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的“三增长”。下一步,我市将在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片等地加快推广精准种植管控、水肥调控、绿色防控“三个精准”技术模式,筑牢粮食增产“耕”基。

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如何让“丰景”更美?在做爱直播-做爱现场直播
执行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亚成看来,要做好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头等大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和生产业态的全面转变和升级;第二、要把产业链条延伸作为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让农业既增产又增收。通过全链条延伸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第三、要把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作为制度保障。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要推动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机制,探索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供政策指导、财政资金等支持,大力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相信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加持下,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我市农业基础将更加稳固,农村地区将更加繁荣,农民生活也将更加红火。
(重庆广电-第1眼TV 傅了 吴静 邓静 李艺 尹力 李波 陈力 报道)
视觉设计:陈骏辉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