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爱直播

           

“大国三农”2025年秋季读书会第一期: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10:24      已阅读:

11月2日上午,“大国三农”读书会2025年秋季第一期在做爱直播 1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温铁军教授所著《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第一章——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与会师生围绕“发展危机与成本转嫁”“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承载能力”“乡村多元价值”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做爱直播 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张斌老师与会进行交流。


1F774


小组导读环节,第一组成员对《八次危机》前言和第一章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付政昌同学,以思维导图和框架结构的方式整体介绍了序言、引言和全书结构,并着重阐述了自己对“工业化一般进程的周期性危机”以及“中国应对系列危机的真实经验”的理解;在概述全书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付同学以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导入背景,分享了第一节“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的主要内容,从国际比较视野梳理了工业化进程中危机产生的风险根源、应对危机的国别差异以及中国内向型成本转嫁与危机消解的真实经验;最后,付同学将宏观历史视角与微观现实情境相结合,分享了自己对近日“火出圈”的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科研助力三农发展”这一真实案例的思考感悟。


46C9A



来自国家治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尚利霞同学分享了关于第二节“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部分内容的解读:危机时代下的中国面临外部风险转嫁与内部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中央与地方的二元政策分野引发“亲民生”的宏观导向与“亲资本”的地方竞赛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的结构变化使得乡土社会“稳定器”功能持续弱化,未来转型的关键在于战略选择——是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坚持“三农”基础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还是代表产业资本利益,延续旧的“发展主义”模式,这个选择将决定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全球危机中,再次书写“转危为机”的篇章。


4FF32


交流讨论环节,潘家恩教授首先对两位同学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整体评价总结,鼓励同学们在做读书分享的时候,可以尝试将“书本内容”与“历史情境”和“个人感悟”进行三维结合,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长辈们进行访谈,实现宏观“大历史”与微观“小历史”的活络贯通;随后潘教授通过“三农”问题与“危机论”等例子,建议同学们在研读学术著作时,除了需要理解书本内容外,还应该学习作者的问题意识、反思精神和开放格局;同时,潘教授还鼓励同学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结合中构建起自己对真实世界的把握和理解。张斌老师分享了对“三农”承载“危机”,城乡协同从而实现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的看法,同时指导大家注册乡建DAO平台,鼓励大家利用平台多分享多交流,在共同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80C5


随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与职业身份的读书会成员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感悟与延伸思考。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发言、讨论热烈,围绕“农村承载能力”“区域治理差异”“乡村多元价值”“村社理性”以及“成功标准”等话题,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成长经历与所见所闻,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潘家恩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探索与交流热情,鼓励同学们既要“回归历史起点”,也要“把握当前现实”,用“动态发展”的视角串联起历史事实与现实变化,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综合成长。


4C72B


此次“大国三农”读书会通过多角度的分享解读与跨学科的讨论交流,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工业化进程规律、周期性发展危机、城乡关系演进以及中国的比较优势等内容的理解,也引发了对乡村多元价值与青年综合成长的思考。



撰稿人:姚博
视觉设计:陈骏辉
责任编辑:刘蕾
审核:潘家恩